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史向辽陈】草木春秋 (第2/3页)
找陈宫答疑解惑。久而久之,虽然并没有明言,也约定俗成地固定下来。他来时桌案总是备好的,且在府上几乎从未遇到其他客人。二人在桌案两端各自坐下时总是一天中差不多的时辰,一开始是暮色四合的傍晚,随着天气变热,天光也日渐明亮。张辽自知读得很慢,但时不时也有恍然大悟的时刻,看到从小用耳朵听熟了的前人故事一笔一划落在竹简上。 他认识的字自然比能写的字更多,张辽历来认识人多半都是没什么闲暇练字的,就算有这个时间也想不起来,毕竟酒瓮可比砚台好找多了。陈宫帮他看过字,指点他怎样排布那些小笔画能让“遼”在竹简上舒展地更好看。 竹简做起来太麻烦,不能浪费,张辽自己做过五棱的木觚,写满后就削掉墨迹再来一遍。用多了也有了一些经验,知道什么样的木料适合拿来练字。他先前虽然不通木工,但毕竟善使刀,削下来的杮衣又薄又整齐,快跟刨花差不多了。陈宫见过后给了他一片深灰色的石板,用毛笔蘸清水就可以在上面写字,写完拿布擦过很快就会变干,不必费力削木头了。美中不足是没了看着一桌子满是墨迹的木片时那种得意——虽然最后木片照样会拿去生火。 一遍一遍地抄字终究还是枯燥的,那些笔画常常就你拉我我扯你地打成了一团,转圈,搏斗,不分你我,他一走神字就跟着走形。无论手里是刀枪剑戟,张辽已经习惯了如臂使指,他想到哪,那些金属的锋刃就落到哪。但这一束塞在竹管里的软绵绵的毛却不听话,兔毛和羊毛不知是否情愿地亲密挤靠在一起,同仇敌忾对付起张辽来。藏锋起笔、回锋收笔,虽然也叫锋,可和他平日里挥洒自如的锋刃全然两样。 他原本在抄句子,只是笔尖自发地在石面上漫游起来,张辽盯了好一会,才像刚习字的学童一般将那两团笔画和意思连结起来。 “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 陈,是宛丘之地,大昊之虚,木徳之始,是竹简上远去的国家、人们讲述的话语、街市上铺排物品,旧的东西。 宫,是五音之一,是连片的帝王屋舍毁于战争和烈火,是传说中天上仙人所居的画栋雕梁,也是每个人徜徉过的温暖故乡。 张辽猛地把耳杯里的水泼在石板上,那些纷乱繁杂字迹,连带着所有遥远的牵连的思绪都打湿了。帐外有靴底在沙石地上摩擦的声音由远及近,比往日更粘缀一些,帐帘掀起时涌进来湿土的腥味,张辽后知后觉地发现,落在头顶篷布上噼啪作响的是水滴。 其时他们已经移兵山阳,张辽跟在陈宫身后登上城墙,在瓢泼大雨中看久旱的土地用裂口拼命吮吸着雨水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可是许多人早已吃完了来年要下的谷种。” 从兖州到徐州,他们驻扎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草木枯荣。刚出兖州时流落在外无处可去,营帐外是一马平川的原野,陈宫似乎实在无事可做,竟去拾柴。张辽在拒马栅栏后看那一身蓝衣服在草地上慢慢飘出去很远。他是往北走的,好像每走一步,脚下的草地就更枯黄一些。 张辽常常出战或率军驻守其他城池,和陈宫见面的机会并没有那么多,再多起来,就已经是在下邳的时候。不知为何,下邳银杏树极多,陈宫栖身的院内也种着一棵。哗啦啦一阵秋风,落单的银杏树叶被送进窗口,落在笔洗里金黄地刺眼,仿佛沾到它的水都会立刻变成融金。 但水没有变成金子,陈宫用书刀把叶子托出来,镀着一面水的叶子在刀尖上颤颤巍巍,好像沾了露水的一只黄蝴蝶。张辽发现他的刀钝了。 过了几天他带来一只木匣,陈宫打开,用指肚试了试锋刃,说:“好利的尺刀。” 入冬后吕布下令守城不出,难得闲暇,张辽于是提议道:“公台先生,我们接着读《春秋》吧。”张辽已经快忘记上次看到哪里了,不过他想到一个好办法,在没读完的那片简上栓了一根窄窄的布条。 张辽摊开书卷,陈宫却突然说:“我是不是从没讲过从前读书时的事?” 虽然起了头,能讲的却也不多。他原本的字是承云,是叔父取的,似乎还颇费了些心思,兼指二物,亦虚亦实,既是宫阙巍峨,又可谓古时乐舞。后来塾师觉得有好高骛远之嫌,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