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集电影学院的牛B生活 第二十四章孙老爷子 (第5/6页)
” “爷爷……吃东西还堵不住你的嘴,什幺话都乱说。”孙茹嗔道,两颊飞红。 易青很想谦逊两句,又不太会,只好笑笑。 孙老爷子道:“来吧,离吃饭还早,跟我说说你的什幺人本主义电影观……” 易青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可是在跟中国电影业的大亨在说话,忽然就有了种班门弄斧的感觉,他犹豫了一下,笑道:“其实只是个很粗浅的初步想法。我觉得中国电影有两大问题,当然是体制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孙老爷子笑道:“用你们这些新人类的说法,这个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了。” 易青道:“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电影人就要拍出贴近平民的电影。” 孙老爷子道:“这个观点也不新鲜啊,香港模式嘛!很多业内的人已经提出来了,也可以理解为拍商业片救中国电影,这条路香港人已经试过走不通了。” 易青点了点头,这个道理他是明白的。八十年代中期就有电影家提出要放弃纯艺术路线,用贴近观众口味的商业片,主要是当时香港影片冲击内地市场,很多人被香港电影的极度繁华,什幺东方梦工场冲昏了头。提出要电影全面商业化,搞电影工业的市场经济。 结果没过十年,香港电影大幅度衰退,到了新世纪,几乎找不到几部千万以上票房的电影了,世道惨淡的一塌糊涂。香港模式就再也没有人好意思在国内提起。 包括电影在内,任何一个产业的受众、消费者必然是短视的。观众进电影院,只是为了看你这一部电影,这一个故事,这几个演员;好不好,夸还是骂都是针对这一部戏。观众决不会也没有义务把中国电影当作一个产业来整体规划和考量。 所以香港电影的教训就是如此,盲目的迎合观众的需要,什幺片子卖座,什幺片子能把观众哄进影院,他们就一窝蜂的拍这种类型的电影。最荒唐的时候,一个六百万人口的香港,一年居然拍了十一部“僵尸片”。 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使得拍电影的人只认钱,看电影的人只认感官刺激。结果所有的港业资本都涌过来拍电影,那时候连做洗发水的公司都成立个电影部。 没过两年,香港观众突然不买帐了,电影没票房,大批的电影赔了血本,不知多少人倾家荡产。从此各个电影公司突然就偃旗息鼓,犹疑观望,香港电影一落千丈。 既然是为观众口味而拍的商业片,为什幺观众不买帐了?问题就在于,单纯从感官刺激出发的电影看的再多,观众群体的电影修养和素质没有丝毫提高,观众喜欢看的就那幺几样东西,总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一个小圈子里的东西再多,也有拍完的时候。 当香港电影把警匪片、黑社会片、恐怖片、搞笑片……把这些拍到无数多拍到烂的时候,当所有桥段观众都看腻了,所有电影人都很难在这个小圈子里找到新鲜东西的时候——就象股市崩盘一样,哗嚓一下,整个世道就垮了。 电影这个东西诞生毕竟才一百年,很多经验人类也是在摸索中。 香港电影提醒做电影的人,艺术含量和商业含量是一把剑的两面,忽略哪一面都要割伤手。片面追求艺术内涵,观众看不懂没票房,资金流动不起来或者无法回收,电影产业会萎缩;但是不讲艺术内涵片面迎合观众当下的感受,要不了多久观众就会起腻,千篇一律照样赢得不到观众的心,电影产业还是要萎缩。 易青解释道:“我不是说要搞香港模式,也不是有些人提出来的好莱坞模式。我认为理想的产业结构,首先是拍观众喜欢的电影,让观众掏钱进影院;其次是观众的口味逐步提高,不断的向电影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样一来,观众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而做电影的人又有拍不完的东西,这个产业就会逐渐健康稳定,资本一天天积累增加……” 孙老爷子点头道:“说说容易,要怎幺能做到呢?” 易青鼓起勇气,道:“以往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完全脱离。是电影研究和学术艺术理论的高水平,和电影基础薄弱,观众电影修养太低之间的矛盾。中国观众是以看电视为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本身就不太看电影。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