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53 (第1/2页)
边放的一柄金色的弯刀。这可能是官员所见赵家最值钱的物事。金刀被收缴进了国库。剩下的,都是书。有拾遗名录,有志怪传奇,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至有许多早已失传的孤本。赵家一门乃诗礼簪缨之士族,从赵家祖上便收藏了不少珍本。至赵仕儒,即便是被流放,这些珍本也始终妥善安置。后至赵嫣手中,更特意辟十几间书阁。至此便不再只是刑部的事。礼部同翰林院的纂史官都风闻而至,几日居于被封的赵府修纂和查验。程沐便是这些史官其中之一。一个二十来岁,将将传承了家族衣钵的年轻人。他已在赵家挑灯多时,这些孤本对于史官来说每一本均价值连城。而让程沐震惊的是,无论传世孤本亦或是闲庭杂记,每一卷都有翻阅和作注的痕迹。他手中捧着的书卷,是前朝隐士所著之杂记,正本早已遗失多年。杂记边页均是少年赵长宁义愤填膺的笔触,句句称这位大儒为懦夫。“岂因祸及而避之。”注于建安十五年,栩栩如生的洒脱少年形象跃然于眼前。建安十五年,正是赵嫣高中的时候,并不难想像当时的盛景。从他翻过书卷中的注解不难看出赵嫣少年时候的鸿鹄志向。大约每一个读书人想做的都是能流芳百世的名臣。再至后来,书注愈发晦涩难明,少年人的张扬无惧渐渐便从书页中消失。“岂因祸及而避之”这句话于建安二十五年的批注中又出现了一次。建安二十五年,是赵嫣生母遇刺的那一年。如果赵夫人遇刺是祸,什么是因?程沐仿佛从这些书注中走马观花看到了一个人的一生。从揽月入怀到鬓已星星的十五年。书注中的“赵长宁”与传言中的“赵嫣”截然不同的像是两个人。程沐从书页中抬起头的时候,案前红烛阑干,窗外夜色正浓。这是他在赵家的第七日了,同僚在第四天的时候均已散尽。他想,他该去见见这位赵大人。第七十六章程沐在大理寺的牢狱之中见到了书注的主人。程沐样貌生的俊秀,身上瞧不出儒生的迂腐,倒有儒生身上的书卷气。举手投足仿佛都是照着端方君子丈量而生。因还年轻未经世事,欠些学富五车的丘壑,多些少年人的意气。“下官乃翰林院的修史官程沐。今日寻大人来是心中疑惑未解。”赵嫣此时已是阶下之囚,程沐仍照旧例自称一声下官,便可窥其修养。他七日七夜看遍赵嫣的书注,眼中尚还残留殷红的血丝。牢狱中的人身着囚服,发丝散着,病容冷淡。简陋的案台上一盏红蜡影影绰绰,听到他的声音抬起脸,昏灯映衬下容颜如玉,眼中的森沉被潋滟烛光所覆盖,让他看起来不像传闻中欺主之人,倒是更像哪家教养良好的美公子病在绣塌上,宽大的袖下隐着一双雪白的腕子,让人心生喜爱。程沐到底年轻,不曾见惯风月美色,耳尖轻轻一颤,红了大半。猛地咳嗽了声,眼遂移开了那双雪白的有些勾人的腕子,落至别处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