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兵乱中的贵公子(01) (第3/3页)
br> 原来,通判赴宴前发信定州,就近向负责防卫河北道的宁边军借了人,仆役便是副统军的僮仆假扮。官军无令不可调动,情况太紧急,副统军借家僮救命也算是从权。 头领既死,无主乱兵奔逃投向山匪。山匪——现在叫义军了——获得了补充力量,连下沧州三县、临近瀛州一县,更有开县“弃暗投明”的,一时造反事业搞的如火如荼。 通判退守州府,几道折子连发,因道路偶有不通和遗失,最后是堆在一起送上的京城御案。 女皇大发雷霆。 才免过税赋的地方,出什么义军,义个头啊? 当即敕命宁边军就地组建剿匪幕府,沧州通判权任安抚使,又遣惠安侯率禁军前往。 总之,尽快把事态给平了! 时有不巧,宁边军刚开始整兵,突然开始天降暴雨。匪军正冒出个会打的能将,携甘霖气势大盛,一放晴就压着官军狂揍。 官军承平多年,本就散漫,宁边军正副统军的关系还十分恶劣。双方摩擦初时互有胜负,经过一次次决策失误,官军大败溃散,不仅统军阵亡,幕府都给一锅端了。 消息传到京城,一片哗然! 幸有副统军重整余部,小胜一场挽回颜面,之后却由于独断专行,被御史隔空参个狗血淋头。 禁军先遣此时终于赶到,两个月后,乱局渐渐有了起色。十日前,匪首被擒,至此,尽管乱兵尚且占有数县,在大多数人心里,沧州兵乱便差不多结束了。 匪军的首恶、从犯那是要抓回京城等枭首示众的。匪兵无知从逆,死罪可免,发回原籍既往不咎。官员军士死了的要抚恤,有功的要嘉奖,有罪的要问罪。另外还有旱灾、水灾造成的饥荒、溃堤、赈灾、疾病,战后还需要重新恢复生气等……全是乱哄哄的官司。 宰相和钱袋子凑齐,忙的就是这些事儿,地方具体执行有安抚使,政事堂得定个调子。 李令之微微屈身,下笔如飞,没发觉李慈不时来偷看一眼,却有自己的心事。 诏令自有固定的格式,取人名、事迹、处理等塞进框架即可,舍人也算辞臣,往往还会追求写的赏心悦目。但今天工作量难得的大,李令之虽然很会背书,一时要从繁杂记忆里择出最合适的言辞,就有点卡壳。 她正经读书只读到十一二,因为重病就辞学了,之后一直休养。即便还在学里的时候,伴读不论在弘文馆还是崇文馆,从来不是学士的重点。 李令之那会儿仗着记性好,想着学的够多了,一辈子够用,辞学也不觉得可惜。入宫当差后,有两个束发读诗书的同僚做对比,就算不情愿,也得承认的确比不过。 她是将将蓄满的一汪池,不断竭泽而渔,同僚却好似江河湖海,信手拈来就是字字精准。 李令之越写越烦恼。 总得寻个法弥补。 ———— 男主还没有姓名。 之后会有附加章随便解释一下本文风俗设定,有兴趣可以看,不看也不影响剧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