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想太多的黎冰清 (第1/2页)
想太多的黎冰清(300猪加更)
黎冰清是少年出名的作家,按照时下青少年流行做的MBTI人格测试来说,她是infp。 尽管因为外表和过于出众的天赋显得不好相处,或者说,孤僻。但她其实是内心柔软的人。 黎冰清还是很渴望有朋友的。但在从前的学校,她也没有可以称得上“好朋友”这样的同伴。 顶多是坐同桌的同学,会嘻嘻哈哈和她开玩笑,吃零食的时候分她一份,抄作业的时候一马当先把她那份拿走对答案,偶尔会一起放学。 ——但是,黎冰清还是清楚那不算好朋友。 比如离开学校,她们很少在社交媒体上发消息。黎冰清不太会用这种东西,新科技她向来用不惯。她习惯的交友方式是吸满墨水的钢笔和有些年代感的红线稿纸,装在信封里,贴上小块小块的邮票,经过对现代人来说漫长的等待送到比自己大很多岁的忘年交手中。 按照这个标准来说,她也不是没有好朋友。但是,互相寄信的六十多岁的笔友大概不能被轻而易举归入“好朋友”一栏,这样未免显得轻浮,动真格论,大概是“知己”“挚交”这种词比较合适吧。 黎冰清想的很多,这算优点也算缺点。如果不是因为想太多而无人倾诉,这些东西也不会落在纸上,变成铅笔字印刷成一模一样的许多本真心倾诉,流往全国各地去。 但是想太多,对于一个十六岁的青春期少女来说还是弊大于利吧。 比如好朋友这件事上。 黎冰清兴冲冲为了同桌下载社交APP,注册账号,认真地从一堆书法照片里挑选了自己觉得最漂亮的一幅做了头像,然后冥思苦想,给自己起名叫“宁静致远”,准备和同龄人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友谊。 这个时代,人们交友的底线很低。成为好友很容易,太多社交APP通过好友申请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已经成为好友啦!快来一起聊天吧!” 好像真的就是好友了一样,明明很多人的聊天框里这就是最后一句。黎冰清对着空空如也的对话框悻悻地想。 成为朋友的门槛太低啦,这种便利在另一种层面上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弊处。比如大家都默认的边界感。 在聊天群里将自己短暂人生的十几年翻来覆去讲过一遍,倾诉所有真心话,或者互相胡乱喊“宝”“老婆”“哈尼”,隔着网线把能交付的全说了,仍然不意味着真的交付真心,不代表双方将彼此纳入自己生活一部分那样考虑。 这种两边从来没有下过口头或书面协议的规则,约定成俗一样存在着。好像在注册APP的最初,用户协议里就写着,或者更早,早在连通网线时的入网协议里。 总之,大家都懂的那点边界感,因为依附于虚无缥缈的互联网载体而导致这份关系拥有难以跨越的上限,黎冰清不懂。 这年头,如果有人在网上碰到聊过一段时间但是从来没有见面的网友跟自己真情告白,“你是我很重要的好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