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旧时王谢 第27节 (第2/4页)
br> 王敦任荆州刺史之时顾忌他的才干名望,曾想找罪名收捕杀害他,若非梅陶拼死劝说营救,几乎不可能幸免,因此和王家算有仇怨。 苏峻之乱中,他以联军主帅的身份平定叛乱,声望差不多达到了人臣的顶峰。后来刘裕篡晋,只有王导、谢安、谢玄、温峤和他的子孙爵位没有被废除,可见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按理说他都已经七十四,能立的功也立够,到了功高不赏的地步,居然还在荆州积极筹备资源,想要挥师北伐。这让王琅在不解的同时不得不感到钦佩,因此登门拜访时,也用出了自己最大的尊敬,在府外自己投递名刺,等待接见。 “使君的来意,老夫已经知晓。不错,朝廷的使臣与你家报丧之人都是老夫所扣,战事紧张,不能为这些事影响主将心情。当年苏峻叛乱,老夫也失去阿范,却没有因此而留在荆州,今次之事就同当日,反正要夺情,知道与不知道没有区别。” 话里带着老人身上常见的执拗,与赫赫威名积累之下不容反驳的威严。 王琅在心里叹了口气,几次欲言又止,最终为他念了一首诗。 第46章 返回建康 陶侃没有文名, 后代族人里却出了一个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 王琅对陶渊明的田园诗感触不深,反倒对他笔下几篇非田园类的作品十分喜爱,尤其是那组读《山海经》的五言诗, 读来感觉字里行间既涌动着一股传自上古蛮荒时代的原始气息,又带有一种晋人灵魂中特别熠熠生辉的独立意识。 此时此刻, 她回想起了自己那日离开司徒府, 在自己的小书房里读《李寄传》时的感受, 并用晋人更能理解的方式传达出来: “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 炎帝之少女溺于东海, 死后化身为鸟,日日夜夜往返于山海之间,欲以木石填平东海。纵然渺小无力, 但此仇此恨永世不消。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被黄帝斩断首级,仍然挥舞斧盾, 至今时时有雷声回荡山中, 誓与黄帝抗争到底。即使徒劳无功, 但复仇猛志万古如一。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 良辰讵可待。” 身死物化, 矢志不渝,余心所善, 九死未悔。然而想要报仇雪恨, 却终究没有实现。 相传这首诗是陶渊明在刘裕篡晋之后所做, 因此既有豪情猛志的慷慨昂扬, 也有无力回天的深沉悲痛, 与他平时写的那些田园隐逸诗很不一样。 王琅刚打赢艰苦激烈的守城战, 又用汉水一举淹没五万精骑,气势正强盛到极点,忽然遭逢父丧之痛,无论她以后取得多少荣华、多高地位,都不再有父亲和她分享,于是声音神色里也格外有沉郁悲痛之力。 “我来之前,梦到太尉家中有一少年郎吟诵此诗,让我深有感触。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故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秦灭六国,功在李斯。设使崤函可以轻下,洛阳足以固守,我亦不敢以私情害大义。然而中原自汉末以来十室九空,我朝又新临丧乱,选拔一江州刺史都差点引发动乱,就算真的拿下洛阳,又该如何治理?” “自古好战穷兵,未有不亡。正如昔日李克说吴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数战数胜——百姓在屡次作战之下疲惫不堪,君主在屡次胜利之下骄傲自满,以骄主制疲民,怎么可能不亡国?” “我朝今日之情势虽胜于吴,但若中原遗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王师却在一年内败退撤走,我亦不知有何面目见这些百姓。” 说完,自觉言语中指责之意过重,她垂头敛衽,深深下拜: “感念亡父,痛贯心肝,不知所言,望太尉谅解。” 又花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