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第3/4页)
外省二代,父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从蓉城迁台,谜底才正儿八经揭晓。 唐绵意外又不意外。 这算是她工作生活之余,最常关注的内容,可碍于种种原因,几乎局限于书本网络。 她没想到,原来自己的身边,就有真正的素材样本。 “唐绵啊,我讲这些你会不会觉得无聊啊?现在年轻人好多都对这些东西没兴趣。” “不会,我还挺感兴趣的。眷村文化确实小众,何况是在大陆。但眷村……我是大陆人,说实话哈,确实和我没什么联系,我家里也没有人在台湾。但莫名其妙的,我就觉得自己和它很贴近,很容易让人有共情感……嗯,它真的奇特,一方面丰富了台湾的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台湾大陆隔海相望几十年,恰恰是因为它的存在,让我们的联系从未断过。当然,我最初有兴趣去了解是因为眷村实在出来了太多太多的人才,影响我们这一代、甚至更前一代的大陆人。八月我去台北参加研讨会,刚好周末有几个基金会在101附近举办眷村文化展,我有去看几次,办得挺好的。” 老一代的人正在逐渐凋零,对这几乎已经在被现代人慢慢遗忘的群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常常让唐绵流下眼泪。 可能是室内的灯光有些暖,让人不自觉地放松。 唐绵有感而发,话说到后半截,她的声音已经有些不自知的哽咽。 “台湾人说‘你们不是台湾人’,回来大陆,我们又被当作‘台湾人’。我们真是苦,两边都不是家……” 季老大概是有些醉了,又看到唐绵那个样子,情绪一下子就上来,激动得可以算是有些失态。 师母见状,站起来有些用力地拍拍季老的背,递了杯白水过去,语气佯装不快:“家不在这里,我问你,在哪儿?” 语句一来一往之间,发展成了这样,见到这样的局面,唐绵半垂着头,心里懊悔自己的多话。 这种场合,自己就不该如此激动,做一个安静的聆听者就很好。 何况,今晚还有黎靖炜在场,唐绵似乎更加应该收敛性子。 但自己刚刚的状态,几乎算是谁都没有顾及。 一想到这儿,刚刚那份懊恼又增添了几分。 黎靖炜的电话在这时声响,打破了这份原本的尴尬。 唐绵看着他站起身,准备走到客厅去接,路过她时,拍了拍她的肩膀,带着安抚。 季老喝了杯水,情绪平复不少,再开口已然让人觉得他没有丁点儿醉意,仿佛刚刚的失态只是唐绵的幻觉。 “没想过借这个主题写篇学术论文出来?这里面有太多内容可以深挖,可以拿出来仔细研究。” “老师您就别打趣我了,我就随便说说,兴趣而已,谈不上专业研究的程度。” 唐绵真的是心生佩服,博导终究是博导,任何话题都可以绕回学术研究。 可见,自己在搞研究这条路上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得很嘛。你也不需要定多高的目标,在现在这种环境下,做这一类学术论文确实有难度。但你可以弄点简单通俗的东西给大家瞧瞧,从你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亮点了。再说,我们这种性质的学科,其实学到最后,都围绕一个字——‘史’。你看哪个大家最后不是‘治史’去了?中国人嘛,讲究这个!” 唐绵连连点头,算是先答应下来。 黎靖炜将电话挂断,从客厅那边走过来,这段不到十步的路程只开了小吊灯,洒到他的头顶,走过来,像是时空隧道。 他一直看向这边,看向…… 眼神很深,像是有漩涡、有过往。 其实,唐绵看不太清眼神